病理科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成立于1988年,承担我院病理学的临床、教学与科研任务,目前科室拥有医技人员共34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主任医师4人,博士8人,硕士12人。2012年获批为广东省“十二五”临床重点专科,2015年获得国家级“两癌筛查”病理培训基地。

目前科室每年完成组织病理学诊断50000余例,液基细胞学诊断50000余例,免疫组化40000余项次,分子诊断200余项次,尸体解剖100余例。科室病理诊断水平居省内领先,特别是在乳腺、妇产及儿童疾病的病理诊断水平位居前列。另外,病理科还成立了“广东省妇幼病理专科联盟”,帮扶本省及部分外省基层妇幼保健院病理科发展,目前已与30多家基层医院开展病理业务合作。

科室非常重视人才培养,积极鼓励和支持科内人员参加在职学习(外出进修、攻读学位、网络学习、病理会议学习)。近年来,科室先后派医技人员至北京、上海、浙江、武汉乃至国外进行学习交流。病理科已初步完成专科化建设,目前已建立乳腺、妇产科及儿科病理专科,并建立人才梯队,根据发展需求培养专科化人才及研究方向,及时关注及学习各专科最新发展动态及研究进展。

5年,病理科已获得省厅级科研基金5项,资助金额近30万元;出版专著一部,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中华系列杂志10余篇);参加科技成果奖1项。科室已培养研究生5人,培养其他单位进修10余人,为广州医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等5所高校提供实习基地,每年接收实习生20余人,承担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培养学员300余人。并且,病理科始终秉持“精准、高效、务实、创新”的工作精神,以患者为中心,及时准确的签发病理报告,并提供方便快捷服务,患者满意度逐年提升。

 

特色医疗: 

1. 特殊染色及酶组织化学染色: 是一种病理诊断工作中常用的检测方法,特殊染色可显示或确定细胞内的正常结构,或确定病理过程中的异常物质、病变或致病菌等。

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一种利用免疫学中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的抗体显色,对其定位、定性及相对定量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诊断工作中。

3.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是一种临床病理检测中广泛应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诊断技术,是依据碱基互补原理,应用荧光素直接或间接标记的核酸探针,在组织切片、细胞涂片、染色体铺片上检测间期细胞核染色质数量及结构变化,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的分析检测技术。该技术主要用于病理的辅助诊断及鉴别诊断、疾病预后评估和指导临床靶向治疗等,是近十年来在临床病理检测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分子细胞遗传学诊断技术。

4. 显色原位杂交技术(CISH):利用碱基互补配对原理,将特异性标记的核酸探针与组织或细胞中的核酸杂交,形成的杂交体经级联显色反应后,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靶标分子。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常采用非放射性的特异性标记分子,如植物来源的地高辛,同时实验步骤持续优化,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开展方便的优点,已成为最有效的分子病理学技术之一。

5. 液基细胞学技术(TCT):是一种采用液基薄层检测系统检测宫颈细胞并进行TBS细胞学分类诊断系统诊断的技术,针对传统巴氏涂片存在的缺点改进后的宫颈脱落细胞采集、制片和阅片方法,它是目前较为先进的通过宫颈组织细胞的变化来确定是否有宫颈癌前病变一种细胞筛查技术。

6. 体液细胞学检查:体液细胞是指除血液以外的各种体液中的细胞,如胸水、腹水、心包液、关节液、脑脊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在完成一般性常规检验的基础上,将标本离心,取沉渣制成涂片,经瑞吉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出具检验诊断报告(细胞分类、肿瘤细胞、狼疮细胞、噬菌细胞、真菌、寄生虫和结晶等)。

7. 脱氧核糖核酸测序(DNA)测序: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改变可以导致某种疾病的发生,如果改变该基因,可以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或对其进行治疗。肿瘤基因检测就是对与肿瘤相关的基因进行检测的技术。以二代基因测序(NGS)为基础的基因检测技术是肿瘤精准医疗的核心。它能够从人体组织细胞(例如肿瘤组织)或血液等样本中,同时检测成千上万个基因位点,对肿瘤的易感性进行预测(如肿瘤易感基因检测),对临床治疗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如肿瘤精准用药相关的基因检测)。

8. 儿童及胎儿尸检:对具有先天性疾病或畸形的引产胎、死胎进行病理学解剖,更直观的观察其畸形的特征,也可通过尸检,探查宫内死亡的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