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教育 > 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
勿忽视小儿听力的隐形杀手---分泌性中耳炎
发布日期:2016-03-07   作者:邹宇副主任医师   浏览次数:

明明在一次幼儿园的体检中被告知“听力”有问题,需要到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经过检查,明明被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医生说,明明需要先给予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如果听力仍未见明显好转的话则需要手术治疗。明明妈妈听了后觉得很是疑惑:我家孩子听力都还可以啊,平时交流过程中也没发现有什么听力问题,而且耳朵也没有进水或者听他喊过耳朵疼之类的,怎么就有分泌性中耳炎了呢? 

分泌性中耳炎,也叫渗出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包括浆液、黏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是常见且多发的耳科疾病,目前认为其发生可能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免疫反应等有关。儿童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结构,咽鼓管的直径仅为成人的1/2,鼓室口与咽口呈水平位置,再加上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因此,他们比成人更容易患上分泌性中耳炎,据有报道,约90%的儿童在学龄前曾罹患过分泌性中耳炎。

患有分泌性中耳炎时,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也不会有听力下降,但随着病程的迁延可引起传导性耳聋,听力开始有些下降。早期轻微的传导性耳聋常被家长所忽视,也有些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医院就诊,说孩子最近看电视总是将声音开得很大,或者是喊他的时候经常都听不到,或者总是“啊?啊?”地听不清别人的话,带去医院检查时才被发现原来是“分泌性中耳炎”惹的祸。

早期的中耳炎患者如果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大部分患者的听力都还是可以得到迅速恢复的,但也有一些患者由于未及时发现而贻误了最佳治疗的时机,使中耳持续处于负压状态,继而出现中耳硬化或粘连等现象,严重的甚至造成听力永久性的下降,给患儿的终身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早期发现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呢?家长或老师当发现孩子对声音的反应迟钝,或存在有分泌性中耳炎的高危因素,如鼻塞、打鼾、腺样体肥大、经常感冒等的时候,最好还是能带孩子去耳鼻喉科,请专业的医生通过体格检查、耳镜检查及声导抗测试等,来排除“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鼓室声导抗测试检查简便,没有太大的创伤性,是目前诊断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规方法。

另外,腺样体肥大的患儿因后鼻孔发生阻塞,同时可对咽鼓管进行压迫而引发相关并发症,目前认为腺样体肥大是引起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于腺样体肥大患儿应认真进行体格检查及耳镜检查,不论听力是否有下降,最好都能常规地进行声导抗测试。

 

一旦确诊是“分泌性中耳炎”时,对于一些不伴听力下降等耳部症状的分泌性中耳炎,因其常有自愈性,可以观察3个月,但期间要注意复查鼓膜及声阻抗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治疗。对于一些存在听力下降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先给予药物保守治疗3个月,若治疗后仍是无明显效果,或者总是反反复复发作的,则建议行鼓膜置管术等手术干预,对于腺样体肥大并发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保守3个月无效需要手术时要同时实施腺样体切除术,以免引起患儿中耳炎反复发作易变成听力永久性受损,造成终生的遗憾。